
馬培童日記 對話
"畫之真味、先入自然。"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138)
焦墨石窟佛造像作品入選所創(chuàng)造的審美境界,絕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從精神始發(fā),跳脫理論的機械性約束,氣象萬千,卻又渾然一體、生命欣欣然如赤子,天真爛漫,無所顧忌,從布局到細節(jié),或開張奇絕,或巧思異趣,或自由天真,枯筆渴墨的揮灑詮釋著心靈本源的活潑與天然。構(gòu)圖意識伴隨精神張力,穿透古今流轉(zhuǎn)的時間隧道,最大限度地釋放石窟佛造像畫面的想象空間——形神調(diào)和;從不刻意構(gòu)思,“形成于自然,神流于真情”,生發(fā)于心,隨性而為,落筆初始便將一切付諸靈感,枯筆與渴墨相碰撞,線條與肌理相融匯,韻律有致;淋漓酣暢,自成天趣——展卷要令人驚慕。貴就貴在這份“素”與“野”。發(fā)呼于心,宣之于筆;
打破“成見”,方見真如。對藝術(shù)而言,重要的從來不是技能,越是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卻將石窟斗展的畫紙,變?yōu)檎坦P天涯的心靈至境,型成于自然,神流于真情。卻要自有形神兼?zhèn)涞母腥玖?。擺脫功利的喧囂,凌駕知識的局限,通過心靈本真的原始需求,尺幅揮灑無盡,色塊剽悍潑辣,意象簡約流暢,近乎原始的表達方式與靈動跳躍的自由氣息,令人過目難忘。到達精神的至高自由。畫之真味,先入自然,后得天真。法有法無,盡是情見;自然而然,方得自在。
馬培童寫扵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