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根權(quán)日記 對話
《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解讀(一)《〈書譜>品評》王根權(quán) 第四講
孫過庭的生平事跡正史沒有記載,今天所能見到的只有陳子昂的兩篇文章,一篇是《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陳伯玉集》卷六,《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一篇是《祭率府孫錄事文》(《陳伯玉集》卷七)。這兩篇文章彌為珍貴,成了解讀孫過庭生平的關(guān)鍵史料。為了利用好這些珍貴資料,不妨先就這兩篇文章分別予以解讀。《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原文如下:
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 陳子昂
嗚呼!君諱虔禮,字過庭,有唐之不遇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學文;長而聞道,不及從事祿。值兇孽之災(zāi),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忠信實顯,而代不能明;仁義實勤,而物莫之貴。堙厄貧病,契闊良時。養(yǎng)心恬然,不染物累。獨考性命之理,庶幾天人之際。將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寵榮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陽植業(yè)里之客舍,時年若干。嗚呼!天道豈欺也哉!而已知卒,不與其遂,能無慟乎!銘曰:嗟嗟孫生!見爾跡,不知爾靈。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無成。嗚呼蒼天,吾欲訴夫幽明!
分句解讀并譯文:
原文:“嗚呼!君諱虔禮,字過庭,有唐之不遇人也?!?br>
解讀:從這句銘文看,在陳子昂的理解記憶中孫氏名虔禮,字過庭?!坝刑浦挥鋈艘病笔沁@一句的核心和重點,也是這篇銘文的綱領(lǐng)?!安挥觥保礇]有遇到、不容易遇到,難以遇到,有幸遇到?!安挥鋈恕?,即沒有遇到的一個人,不容易遇到的一個人,難以遇到的一個人,有幸遇到的一個人?!坝刑浦挥鋈艘病?,即有唐以來沒有遇到的一位人物??!有唐以來難以遇到的一位人物?。∮刑埔詠碛行矣龅降囊晃蝗宋锇。 坝刑浦挥鋈艘病?,是陳子昂對孫過庭生平際遇的最精確、最概括的評價。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陳子昂對孫過庭的這一評價并沒有被后世大多數(shù)人重視,以往許多研究孫過庭者,沒有深入研究“祭文”的文理,受“祭文”文表的影響,對孫過庭生平的解讀存在著諸多的偏解和誤解,其偏解誤解有一個基調(diào):運悖、命短。這樣的解讀非常錯誤,與陳子昂對孫過庭生平的記述相矛盾。如果按照這個基調(diào)解讀“有唐之不遇人也”這句話,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成了:“孫過庭是有唐以來難以遇到的命短運悖之人”。如此解讀,甚顯過分,既不合情,亦不合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往研究孫過庭者想了一個辦法,干脆將“不遇”二字從文中刪去,用方框代替,即采取回避的辦法。這就是今天看到的《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有的文本中缺少“不遇”二字的原因?!坝刑浦挥鋈艘病币痪涞臏蚀_解讀應(yīng)該是:“有唐以來不可多得的一位書法藝術(shù)人物啊!”如此解讀,該句通了,全文也通了,文中的諸多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譯文:悲痛?。∥也桓抑焙粝壬男彰?,但在這里我又不能不說。我尊敬的先生名虔禮,字過庭,是有唐以來不可多得的一位書法藝術(shù)人物?。?br>
原文:“幼尚孝悌,不及學文;長而聞道,不及從事祿?!?br>
解讀:“尚孝悌”是讀書人的基本品質(zhì)?!坝咨行患皩W文”,這句話就很有意思了。祭文的寫作目的有兩個,一是對死者進行生平總結(jié),二是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悼。其行文特點是,對善德榮顯之事采取張揚的寫法,對過失辱沒之事采取隱晦的寫法,這就是現(xiàn)在看到的所有祭文都有一些套語的原因?!坝咨行患皩W文”一句,從字面上看,意思是小時侯在“孝悌”和“學文”這兩件事上,孫過庭把“孝悌”放在了第一位,以“孝悌”為重,以“學文”為輕,因“孝悌”耽誤了“學文”。實際上是這回事嗎?不是的?!皩W文”怎么能和“孝悌”起沖突呢?“學文”的同時并不影響“孝悌”,“孝悌”的同時照樣能“學文”。難道陳子昂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嗎?問題決非這么簡單,其中一定別有隱情。孫過庭不是因為“孝悌”影響了“學文”,而是“文”沒有學好,而這個“文”沒學好,還不是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文”沒有學好。從孫過庭《書譜》的文筆看,孫過庭不是“文”沒學好,而是“文”學得很好。不但“文”學得很好,字也寫得很好,不然唐太宗又怎么能贊其書?他怎么能“見君”?陳子昂難道在祭文中說了瞎話?不是的,這是陳子昂在說反話。孫過庭的“文”學的很好,反說其沒學好,這里邊隱含了一個意思,即孫過庭屢試不第。在墓志銘中,這樣的話是不能直說的,故此只好說“不及學文”。單說“不及學文”又嫌不好,故此前邊只好加一句“幼尚孝悌”。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文字上進行這一樣一番處理后,給人的感覺那就要好得多,為孫過庭的屢試不第圓了面子。屢試不第,不是孫過庭的問題,而是考官的問題,是科考制度的問題。但是,不能從考官身上找原因,不能從科考制度上找原因,只能從孫過庭自身去找原因。找什么原因都不合適,只能找不是原因的原因?,F(xiàn)在明白了,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孫過庭的“文”學的很好,就是屢試不第。
“長而聞道”,“道”指的是什么呢?應(yīng)該就是“老子”和“莊子”。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從《書譜》的若干內(nèi)容中得到映證。孫過庭《書譜》中多次引用老子和莊子的話,引用的非常之好,這應(yīng)該就是聞道的結(jié)果?!安患皬氖碌摗?,“事祿”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當官。因為只有當官才有事做,才能有俸祿?!安患皬氖碌摗庇矛F(xiàn)在的話說,就是沒有當上公務(wù)員,沒有找到工作。這句話與上句話對應(yīng),意思是說:孫過庭長大以后又因為“聞道”而耽誤了當官。實際的意思是,因為屢試不第沒有當上官。
譯文:小的時候,先生非常孝悌,因為太孝悌了,反而耽誤了自己的學業(yè)。長大以后,先生又喜好老莊,又因為喜好老莊,而耽誤了自己的仕途。
原文:“值兇孽之災(zāi),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br>
解讀:唐太宗欣賞過孫過庭的字很值得思考探討。孫過庭的文墨是怎樣呈遞到太宗手里的呢?綜合分析,其它形式和途徑傳呈的可能性極小,而有一種形式和途徑傳呈的可能性極大。這就是孫過庭考取了舉人或被舉薦,地方官員將其試卷或文墨傳呈至皇帝。地方官員一來顯示自己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出了人才,二來討皇帝開心。唐太宗看到孫過庭的字,果然夸贊不已,確實開了心?;实坶_心后表揚了地方官員也在情理之中?;实郾頁P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至于具體是什么形式不得而知。假若說孫過庭沒有考中或未被舉薦,地方官員怎么能夠?qū)⒁晃宦溥x舉子的試卷文墨上呈給皇帝自討沒趣呢?皇帝若問,這么好的試卷為什么不予錄取?皇帝以此降罪怎么辦?相信地方官員不會做這樣的傻事。由此,可以得知:孫過庭是太宗時期考中舉人或被推薦為茂才的,也就是這一次中舉后,他的試卷被呈送到了太宗那里,太宗對孫過庭的字大加贊賞。
“兇孽之災(zāi)”指的是什么呢?按照唐朝的科舉考試制度,國家有大事時取消或推遲開科。在孫過庭的中年,國家發(fā)生了兩件大事。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是一大事,接下來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謀反又是一件大事。太宗去世不是“兇孽”,陳子昂也不敢妄為稱之為“兇孽”,看來“兇孽之災(zāi)”應(yīng)當是指房遺愛謀反這件事。房遺愛謀反案是長孫無忌一手策劃的一樁政治冤案,目的在于清除異己勢力鞏固李治政權(quán)。這一冤案牽連到了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以及高陽公主等。這些人都被處死,冤獄很大,株連很多。李恪隨太宗打天下立有大功,人品很好,能力也強,很有社會威望,太宗嘗謂此子像他。李恪是吳王,孫過庭又是吳郡人,受株連的可能性極大。還有,當年傳呈孫過庭文墨的官員必定是吳地官員,由吳地官員傳至吳王,再由吳王傳呈太宗,孫過庭試卷的傳呈,是不能繞過吳王的。這次冤獄搞的這么大,被株連的人數(shù)又那么多,孫過庭受到株連當在常理之中。孫過庭當時還年青,還未入仕途,以其它形式受株連的可能性較小,以不能入仕途予以株連的可能性極大。這應(yīng)該就是太宗賞識過孫過庭的字以后,這件事便無聲無息的原因的最合理解讀。
“四十見君”,孫過庭有什么機會能夠見君呢?只有一種機會,那就是“上親策士舉人”,即皇帝親自對舉人們進行面試?!八氖娋本褪钦f,孫過庭四十歲的時候參加了殿試,見到了皇帝。孫過庭見到的是哪一位皇帝呢?前面說了,太宗皇帝只見到孫過庭的字,而未見孫過庭的人,孫過庭見到的當是高宗皇帝。翻閱唐史,唐高宗時有過兩次殿試。一次是顯慶四年(659年),一次是調(diào)露元年(679年)?!八氖娋碑斒秋@慶四年。原因在孫過庭享年一講中已經(jīng)做過了分析。這一次殿試完后,孫過庭被安排了工作,當了官,這就是孫過庭仕途的開始。
“遭讒慝之議”,這句話沒有說完,只說了半句話,另外半句話是“丟了官”。這是陳子昂故意省去的,因為這類話不適宜出現(xiàn)在銘文之中。當然,省去后并不影響對這句話意思的完整理解?!白嬳本褪钦_陷,如果不是丟了官,那也就夠不上誣陷了,僅僅是瞎說而已。“遭讒慝之議”應(yīng)該就是孫過庭仕途的結(jié)束。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別人的不實誣陷之詞而丟了官?!白嬳钡膬?nèi)容是什么呢?孫過庭的官職是“率府錄事”,是太子管轄軍隊里的軍職,遭誣陷丟官,一定與太子事件有關(guān)。查閱唐史,孫過庭入仕時的太子是李弘。李弘656年封為太子,675年暴死。當太子十九年。這一時間段正好是孫過庭入仕的時間。按孫過庭“四十見君”一說計,當是顯慶四年(659年)入仕。李弘死后,太子之爭相當激烈。一朝天子一朝臣,原來的率府軍隊交由誰管?原來的那些軍官誰能用誰不能用等問題馬上就出來了。這些問題必然波及到原率府軍隊里的軍官甚或士兵。這些人都存在著一個工作變動甚或去留的問題。孫過庭“遭讒慝之議”丟了官,應(yīng)該就是這件事,這一年即上元二年(675年)。如此說來,孫過庭于四十歲時(659年)入仕,五十六歲時(675年)被免官,爾來孫過庭共當了十六年的官。
譯文:先生于仕途上特別不順,機遇很不好。當先生學業(yè)有成的時候,趕上了國有大事,兇孽之災(zāi)讓他受到了株連,耽誤了仕途。直到先生四十歲的時候,這才有機會參加殿試見到了圣上,才被錄用為官。先生的命運也不好,四十歲入仕,干了十六年還是個“率府錄事”,又遇到了太子事件,有人借此機會說先生的壞話誣陷先生,使得先生連“率府錄事”這樣一個小官也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