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建華收藏日記 對話
國畫彩墨山水畫《雪融山河春》,大六尺原創(chuàng)作品請欣賞。
2020-04-04 15:44:15 6 0 3395 -
寧建華收藏日記 對話
國畫彩墨山水畫《峽谷新風》,大六尺原創(chuàng)作品。
2020-04-04 15:42:14 6 0 3828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六),作者潘瑋萱;
敦煌最早期的佛像為熱帶印度人的特征,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兩位皇帝排斥佛法之外,其余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個南北朝時 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個南北朝時期,造像大盛。中原地區(qū)的石窟佛像,開始呈現(xiàn)漢民族特征與外來特征并存的風格,而莫高窟成為開窟造像的云集之地,佛像從形式上保留了一些從西域東傳的儀軌的原型,尤其面相上基本上保留了印度人的模樣,但佛菩薩的臉部表情、頭部造型、袈裟衣紋的處理有所改變。這個時期,敦煌的雕塑師用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和雕塑手法塑造出薄唇深目、高鼻大嘴的佛的造型,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中西合璧的藝術形體—線條簡潔、渾然厚重的傳統(tǒng)佛教造像。到了唐代,敦煌佛教造像完全漢族化,也全面成熟于漢代,如馬培童下圖所畫的兩幅作品,佛像面容逐漸漢化,鼻子漸漸低平,臉部漸漸圓潤,耳朵也越來越大,出現(xiàn)了比較健康豐滿的形象,造像也是靜態(tài)的,給人端莊安詳之感。這兩幅作品,馬培童運用獨創(chuàng)的刻石皴,遠看近似素描,其實不是素描,而是立體的雕塑佛造像,背景運用漢畫刻石皴,整幅造像給人以豐腴之美,體現(xiàn)了唐代佛教造像傾向于以豐肥為美的造型。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造像以北魏、北齊為頂峰,造像藝術摒棄前朝以漢人為形象特征而重新采用以印度人為造像形象,佛像體態(tài)豐滿、臉部微笑含蓄、線條柔和,具有一種安靜肅穆神秘女性美,這種美很傳神,且讓常人看后有震撼之感。不過容易引發(fā)男性某種想法,實在不適合為佛像,也許之后朝代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逐漸摒棄了這種太“逼真”的造像風格,因此馬培童所畫那個時期的佛造像在面容與傳神方面,也做了一番改變,使菩薩像更接近于現(xiàn)代人的氣息,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追求。如下圖兩幅作品,利用刻石皴法將佛像用筆法代刀法活生生的雕在宣紙上,并融入自己的元素,背景以朱砂寫《心經(jīng)》,使原本具有古風的塑像更添幾分濃濃的古風味,佛教有一說法,朱砂能去邪,看著心經(jīng),能使人的內(nèi)心世界歸還佛性所應有的本真:內(nèi)心純潔沒有任何雜念的靜心世界。能將雕塑作品以焦墨畫法畫在紙上,保持雕塑所應有的原汁原味,從古至今唯有馬培童一人,再無第二人。
馬培童所畫的這些雕塑石窟作品,既是傳統(tǒng)又不是傳統(tǒng),所謂傳統(tǒng)指的是用毛筆用墨用紙保留中國畫所應有的要求,并融入書法(書寫)的韻味,所謂不是傳統(tǒng)指的是中國畫所應有的各種皴法及前人的各種技法,在馬培童這兒完全脫離,馬培童融入自己的各種創(chuàng)新方法,包括人物的傳神,也不在是過去古代人物畫法的傳神,尤其是畫這些塑像菩薩更是如此。如馬培童所說:“焦墨畫石窟佛像,佛是用來供奉的,要發(fā)揚佛文化,比如佛語、佛經(jīng)、佛詩或蘊涵佛理、佛性、禪機、禪意的詩、聯(lián)、文、畫等,佛是仁慈的、祥和的、清凈的,同時也是神圣的,我的佛像作品能調(diào)節(jié)人的心態(tài),提升人的境界,從中悟出許多佛道禪心,我在創(chuàng)作佛像時應該用心去體悟”所謂體悟也是馬培童筆下表達菩薩所傳神的心靈,讓世人與之相應。
馬培童,1956年生(筆名守一)、香港畫院院長, 香港書畫報社董事長,師從程大利老師,90年代拜張仃老師學習焦墨山水,先后就讀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山水高研班,在傳承老師藝術思想的基礎上,開拓進取研究,獲得在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中,“焦墨焦彩”中國繪畫技藝和傳統(tǒng)技法上,有突出貢獻。特授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稱號,現(xiàn)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中國焦墨刻石皴創(chuàng)始人,從哲學和美學的根本參悟意象造型,把石窟雕塑佛造像刻在宣紙上的特質(zhì)與真義,于甲骨文、象形文字、巖畫、漢畫像石刻的原初精神確定美學取向,開掘點線面、符號、圖形諸元素自身審美價值,將主觀意象融于自然,形成獨異于人的個性語言,尚古樸、求天趣、富意蘊,重裝飾、形式美。為中國焦墨畫創(chuàng)新研究探索做出貢獻。
(潘瑋萱寫於上海)續(xù)完2020、03、16 查看更多2020-04-03 11:10:42 32 0 1547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五),作者潘瑋萱;
莫高石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甘蕭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前秦時期,歷經(jīng)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興建,將近一千年 代、西夏、元等歷代興建,將近一千年陸陸續(xù)續(xù)開鑿出來,形成巨大規(guī)模石窟群,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zhì)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由于自然條件原因,千佛洞石崖不堅實,較松軟,不能進行細致雕刻。在開鑿時石窟里外,必須加木結(jié)構(gòu)及墻壁上粉刷,墻壁上也不能進行浮雕,只能在抹灰的窟壁上畫壁畫或作少量泥塑浮雕。因此,敦煌千佛崖的佛像只能用泥塑,或者只能在開鑿出來的粗糙胎模上加工塑造。
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為木架結(jié)構(gòu)。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yè)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左右(善業(yè)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tǒng)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jié)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在敦煌石窟中,幾乎每個窟都有說法圖,經(jīng)變畫。這些說法圖和經(jīng)變畫中均繪有各式各樣菩薩,有的洞窟四壁也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有上千幅說法圖和經(jīng)變畫,僅經(jīng)變畫的菩薩像,就數(shù)以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用焦墨刻石皴畫敦煌佛造像,是馬培童向世人展現(xiàn)敦煌之美,令人感到驚奇與贊嘆!如馬培童所說的:“什么是焦墨藝術,焦墨藝術就是把看到的世界的驚奇,用刻石的方式刻在宣紙上、表現(xiàn)出來,讓欣賞者通過我的作品,重新認識石窟佛造像和世界的美麗。是來自對天地神靈消息的聆聽和欣賞,更來自我對生命佛陀的筆歌墨舞的贊美。
焦墨藝術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是獲得了觀看原來那個舊世界的新目光。我不同于常人之處,是我能夠聆聽到天地萬物的特別的消息。在大家共同生活的世界里,發(fā)現(xiàn)了焦墨刻石皴、來表現(xiàn)一個新世界。既展示了石窟雕塑佛造像之美,不同的生命體,又展示了歷史留下神奇。”
在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了五十余身阿難像,雕塑家將它雕成學者的身份,天庭飽滿,慈眉善目,并略帶靦腆、羞澀而博學、多聞、善思,其形體勻稱、動態(tài)自然再配上眉清目秀、面龐細膩豐滿,幾乎是阿難的典型形象,且塑塑師并沒有滿足一種模式,而是不斷追求神情的特征和雕塑手法的獨立性,因此各時期的阿難像同中均有異,各具特色。
如下圖馬培童所畫的阿難像,位于敦煌45窟中,他意態(tài)閑適、舉止瀟灑,重心立于左腳之上,腹部自然前傾,雙手隨意地搭在腹前,其悠然自得的樣子恰好與對面迦葉那老成持重、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強烈對比,愈發(fā)顯示出他聰穎多才的氣質(zhì)。
(未完待續(xù))、潘瑋萱寫扵上海。2020、03、15 查看更多2020-04-03 11:03:19 12 0 1452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焦墨畫與《金剛經(jīng)》-作者丹青居士;
真正的福報是什么呢,是清凈無為。《金剛經(jīng)》以“應無所住”讓焦墨六根清凈。焦墨以“樸實無華”,突破“相”障。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相。繁華過后,歸于平靜。
繁華過后,歸于平靜。
中國焦墨畫與佛理淵源甚深,這種淵源是天緣,是自然之緣,是與生俱來的淵源,天生存在的某種共性。自古以來,凡大智慧皆可圓通。
從焦墨的色調(diào)特征看,焦墨在墨的五色中處于色層的最頂端,與宣紙的白形成兩極色。焦墨畫技法就是不用水的參與,單靠用筆蘸墨使墨色層次產(chǎn)生差異的中國畫。是純用焦墨去完成繪畫過程的國畫藝術。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焦墨畫以其自身的“樸實無華”,藝術的表現(xiàn)了老莊樸素的哲學思維。這種樸素、樸實的內(nèi)涵,在意境韻味上體現(xiàn)的是清凈、淡泊、莊嚴。在思想行為上是“致虛極,守靜篤”,“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梢赃@樣認為,中國焦墨畫是以單一的色度,“樸實無華”的同一色層變化,演繹中國古典的辯證法基本原理。是以樸素、樸實的視像表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內(nèi)在精神。中國焦墨畫是一門智慧藝術。
《金剛經(jīng)》是著名的佛學經(jīng)典。是表述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的核心學說?!督饎偨?jīng)》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有人將這段話譯為:不要去貪看艷麗的物品,讓眼根清凈。不要去貪聽靡靡的音樂,讓耳根清凈。不要去貪嗅香濃的味道,讓鼻根清凈。不要去貪吃美味的大餐,讓舌根清凈。不要去貪穿華麗的服飾,讓身根清凈。不要去貪想物質(zhì)的享受,讓意根清凈。
筆者以為“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簡單的說,就是不執(zhí)著于顏色艷麗燦爛,聲音悅耳甜蜜,味道香濃撲鼻,食物可口松軟,肌膚觸摸細滑,不執(zhí)著一切相。文字的譯法或有不同,但六根清凈卻是其基本原理之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胺菜邢啵允翘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jīng)》經(jīng)義是懷清凈心,心無所得,亦無所失,不執(zhí)著一切相。離開一切曾經(jīng)執(zhí)著的刺激人心的諸相,以平淡,簡約,平和,樸實之心看待世界便是佛心。如果住一切諸相,執(zhí)著那些刺激人,擾人心智的富貴榮華諸相,便還是眾生。大覺者與眾生就是這一“相”之隔。破除這“相”墻,消除這“相”障,樸實無華,便“應無所住”。
由此可以看出,焦墨藝術的“五色令人目盲”,“樸實無華”與金剛經(jīng)中的“應無所住”“六根清凈”,在原理上是智慧圓通的?!皯獰o所住”與“五色令人目盲” ?!皹銓崯o華”的思想境界與“六根清凈”消除“相障”的佛家智慧。是自然之緣,是天生的淵源。自古以來,凡大智慧皆可圓通。真正的福報是什么呢,是清凈無為。
《金剛經(jīng)》以“應無所住”讓焦墨六根清凈。焦墨以“樸實無華”,突破“相”障。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相。繁華過后,歸于平靜。中國焦墨畫讓視像六根清凈,讓人心六根清凈。
丹青居士2020,4,3日 查看更多2020-04-03 10:52:53 21 0 1467 -
崔寧收藏日記 對話
國畫彩墨山水畫《萬山紅遍》庚子年崔寧作品。
這是去年答應一個求畫朋友的。今年暫時撂筆,做點其它事情!2020-03-31 16:39:38 3 0 1231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四),作者潘瑋萱;
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據(jù)史料記載,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時期,而后在北魏大興。后來又經(jīng)唐、五代 魏大興。后來又經(jīng)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為我國文化藝術的珍寶。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在麥積山石窟造像中,菩薩像占的比例最大,幾乎每尊佛像的兩側(cè)都侍立著兩位菩薩,這是以“三圣”為組合的一佛二菩薩。石窟中彌勒菩薩像也較多,菩薩形的彌勒像是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所造。彌勒菩薩常有兩種不同的形象,一是“交腳菩薩”,表現(xiàn)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一是“思維菩薩”,表現(xiàn)彌勒菩薩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彌勒造像在麥積山早期洞窟中很流行,是一種重要的造像題材,表現(xiàn)了彌勒凈土的信仰,這一題材在犍陀羅造像中很受重視。馬培童用焦墨表現(xiàn)麥積山石窟佛陀、豐富而細膩,畫面有工、有小寫及大寫意,畫佛像用細節(jié)來表現(xiàn)細膩,有動有靜,有虛有實,有無奈有希冀,有人生概嘆及詩情畫意等。所畫佛像取景豐富,刻畫細膩,通過細膩表達細節(jié)。如馬培童說:“我的細節(jié)是用近乎工筆畫的筆調(diào)畫出、以刻漢畫像石刀法變筆法、寫出細致入微、真實不虛、鮮活親切,把這些佛陀畫得活靈活現(xiàn),賦予其生命。是我牽腸掛肚的情感之作。充滿希望。更有歷史長河中承載的使命價值,那就是要越來越重視中國四大石窟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要達到高雅之作。不庸俗氣。不匠氣,有筆法墨法,雖工細而有韻氣,不火氣,有霸氣,似乎蒼老,即線條有骨力,畫厚重、古樸、豐茂、堅實,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是有自己筆墨語言和特殊技法的風格之作?!瘪R培童在表達的這些琳瑯滿目作品中給人以豐富之態(tài)、豐裕之景。有的作品中還融入焦墨焦彩畫法,使作品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具有古香古色的韻味。
景運用焦墨焦彩畫法。所謂焦墨焦彩指墨與彩并舉,畫面中有焦墨也有色彩,二者相互融合。馬培童運用焦墨焦彩,使作品更具濃濃的民間味,符合麥積山石窟所具有的特點。麥積山石窟寫生創(chuàng)作,是馬培童內(nèi)心世界的揭示和心靈的寫照,自古以來,造型藝術所體現(xiàn)的“神意”和“詩性”,在繪畫藝術中強調(diào)神韻,“神”寓于物,借物通“神”,達胸中之意,追求“象外之致”,“韻外之味”。因此一幅好的焦墨作品必須要有思想內(nèi)涵,人文情懷、對生活的解讀,以及獨特的審美理念和情懷,而這些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馬培童作品中,使馬培童作品具有書寫的韻味,在彰顯力度和節(jié)奏感以及筆法的頓挫、提按、快慢,墨色的干枯、渴墨求潤要素等都蘊含其中,這是對物象感知和筆墨運作規(guī)律的解析和文化素養(yǎng)的積蓄的一種體現(xiàn),也使馬培童筆墨表達的語言變得更為獨特。焦墨畫強調(diào)剛?cè)崽搶?,明暗枯潤,筆墨語言的個性化符號的形成,是對傳統(tǒng)筆墨的繼承與深入的研究,這種筆墨語言的個性化符號也是馬培童長期寫生與筆墨轉(zhuǎn)換中逐漸形成的。馬培童對傳統(tǒng)的焦墨藝術始終情有獨鐘,并視之如命。在傳統(tǒng)繪畫“借古開今”方面,馬培童著實做了積極而卓有成效的探索與研究,并不斷努力向前行。
(未完待續(xù))潘瑋萱寫扵上海。2020、03、14。 查看更多2020-03-21 11:07:09 26 0 1507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三),作者潘瑋萱;
石窟是依山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多佛教僧團也隨之南遷,龍門石窟就是在此時開始建造,后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等朝代 北齊、隋、唐、北宋等朝代都繼續(xù)有所雕鑿,斷斷續(xù)續(xù)開鑿了四百多年,經(jīng)過了四百多年的苦心營造,不同時期的能工巧匠在龍門石窟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其中造像碑刻和題記為全國各石窟之冠。以碑刻藝術出名的魏碑體式題記,不僅記載了北魏時期開鑿龍門石窟的歷史背景,而且代表了當時書法藝術的風格和水平。龍門石窟南北長一公里許,現(xiàn)存窟龕2100多個,其中大型窟29個,造像10萬多尊,題記碑刻3600多件,佛塔50余座,1961年龍門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000年11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龍門石窟佛造像在佛教界內(nèi)部被看作是佛陀的化身,文革時被破壞許多,殘破意味佛陀化為千萬,碎片具有圣物的靈魂。靈魂、正直、真誠、善良、洞察力、分辨力、勇敢的心、目光的犀利、心底的慈悲、知識的博聞、敏捷的思維,這些優(yōu)秀的品格,是佛陀和人的靈魂。而這一切,你都無法看到,只能感受到。殘佛彌足 珍貴!中國歷史上數(shù)次滅佛(人為或自然的損壞),但佛之所以越滅越多,是因為佛經(jīng)中早就有“佛身一殘,千萬佛生”的禪語。因此歷來信眾都把在戰(zhàn)亂、天災人禍中遭到毀損的佛教塑像悉心保存。 為使這一信念通過焦墨畫進行表現(xiàn), 更好地弘揚佛法,馬培童創(chuàng)造了“焦墨刻石皴石窟佛造像”,用這種方式刻畫佛陀造像有獨特的畫風。
在探索龍門石窟,馬培童心情異常興奮,第一次去柬埔寨吳哥窟時,馬培童被吳哥窟振住了,吳哥石窟的故事深深印在馬培童的腦海里。對于游歷無數(shù)名山大川的馬培童而言,吳哥窟古跡令馬培童感動,由此,馬培童走向了中國四大石窟,走進了讓馬培童無數(shù)次感動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盧舍那大佛令馬培童難以忘懷,盧舍那大佛是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下令并監(jiān)督開鑿,武則天曾為此捐出“脂粉錢兩萬貫”,因此這座盧舍那大佛被賦予女性的形象,傳說以武則天為原型。對神秘的盧舍那大佛的面容,馬培童以武則天形象塑造。
北魏時崇尚以瘦為美,佛雕造像追求秀骨清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以胖為美,因此唐代的佛像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既繼承了北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汲取了漢族文化,創(chuàng)造了雄健生動及自然純樸的寫實的風格,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如龍門石窟里其中以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佛是典型的例子。這座佛依《華嚴經(jīng)》雕鑿摩崖式佛龕,雍容大度、氣宇非凡,將佛國世界那充滿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既體現(xiàn)了大唐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和精神力量,也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龍門石窟的探索,不僅是技術方面的探索,準確地說是觀念上的探索。從作品《龍門石窟》的研究到作品的完成,是一次心靈洗滌的過程,神圣且莊嚴。馬培童以其獨到的開拓精神、創(chuàng)作理念,至高的藝術境界和極其精湛的寫實技巧,為中國焦墨畫的興起和發(fā)展,無予爭議地開了先河。(未完待續(xù))
潘瑋萱寫扵上海、2020、03、12, 查看更多2020-03-21 11:05:12 32 0 1907 -
2020-03-18 10:49:23 13 0 1204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二),作者潘瑋萱;
石窟如云岡20窟(下上圖)佛像高大,體態(tài)豐滿,在強悍的實體上用線刻表現(xiàn)凸起衣紋的造型,這種高浮雕的效果增強了佛像本身的厚重感、渾厚 這種高浮雕的效果增強了佛像本身的厚重感、渾厚圓滑,為了表達高大渾圓厚重感,馬培童除了筆筆用中鋒運線,還用枯筆骨意畫出佛像浮雕原有的立體感,并將佛像適度提煉夸張,保持佛像原有的韻味,增添了佛像莊重感及嚴肅感,佛像后面的背景火焰紋、飛天來馬培童運用刻石皴線以此增添佛像柔和、華貴的氣氛。云崗20窟佛像,是中國鮮卑民族特色在石窟藝術不同方面的表現(xiàn),佛像右袒、雕刻轉(zhuǎn)折面厚重,凸起,許多方面體現(xiàn)出漢代陰線刻的特征。而馬培童所創(chuàng)造的刻石皴法即以筆代刀法,陰線刻陽線恰好是最好的表達。
焦墨畫佛造像的線是表達情緒的,是心靈的軌跡。關于這一點,馬培童認為要尋找一種脫離自身主觀情感的法則,確立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形式,而最能打動人的是石窟佛像作品,是畫家心靈的外師造化,是把佛的精神世界通過筆線轉(zhuǎn)化為石刻藝術形象。這才是焦墨繪畫語言最終的表現(xiàn)力。焦墨畫的用線在傳統(tǒng)實踐積累中,馬培童形成了多種石刻筆法,并將它變成一種法則。用這種法則去套石窟佛像,如“屋漏痕”、“折叉股”、“如錐畫沙”、做法只是參考,自身的情感表達,雖然有傳統(tǒng),有出處,又有功力,但也有利用價值。所謂藝術表現(xiàn)力,說到底就是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馬培童認為刻石用線,更貼近形體,貼近古人,也貼近自己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一張出色的石刻雕塑作品,刻在宣紙上,沒有形式法則可循。而是要通過對石窟自然的深入觀察寫生與體悟,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而這種刻石筆法線的表現(xiàn),是馬培童心靈的振顫,馬培童把自身的精神生命體暗合于佛教文化旋律之中。對于佛造象、將刻線條本身的韻律與佛的情緒相聯(lián)系,用筆刻出不同的美感。這是馬培童對中國佛教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的本源。
關于佛像的創(chuàng)作,馬培童認為必須以書法用筆、和漢畫像石刻的刀法變筆法中的某些要素掛起鉤來,要講究其藝術性,有氣韻,有刀刻味,也要有疏密、對稱、平衡關系,線條的曲直、粗細也要講究,才能算的上石窟藝術。當然風格的工細與粗獷是有的,但要有藝術語言,既要有佛像的莊嚴、肅穆、生動與靈氣,又要有虛實、奇正、開合與骨肉關系。至于說作者要胸存慈悲、沐手凈心,才能畫出心中剎那感悟到的佛之妙相來,佛像的創(chuàng)作,首先要對佛文化知識有所了解,要對傳統(tǒng)佛像造型從風格、內(nèi)容、服飾、姿態(tài)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魏晉時期的佛造像與唐代佛造像的不同,藏佛像造型和內(nèi)地佛像造型有區(qū)別,再比如佛祖、達摩、觀音以及十八羅漢等的造型都是有明顯區(qū)分的,另外對石窟佛像有關的法器如蓮臺、菩提樹、佛珠、佛光,等都要有所講究。在筆法、構(gòu)圖等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大膽創(chuàng)意。
馬培童為創(chuàng)作石窟佛像走進柬埔寨吳哥石窟,和中國四大石窟,作品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開啟了當代畫石窟佛像新的個人風格。其風格如書法用筆、對刀法變筆法等進一步的拓展,將漢畫像拓片和敦煌壁畫的佛像風格和意趣融入石窟佛像,所畫佛像筆觸如刀刻,簡潔、輪廓生動,于厚拙中寓巧思,刀法斑駁蒼茫,線條婉曲流動,有馬培童明顯的個人風格。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二),潘瑋萱寫扵上海。(未完待續(xù))
2020、03、11。 查看更多2020-03-16 15:09:00 23 0 1646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一),作者潘瑋萱;
石窟是依山而鑿的一種石室,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場所,最早的石窟起源于古代的印度,那時沒有佛像以塔為中心,為涅槃而用。佛像出現(xiàn)后,石窟仍 像以塔為中心,為涅槃而用。佛像出現(xiàn)后,石窟仍以塔為中心,在塔的主體上,開一佛龕,龕中雕刻一佛像。隨著印度石窟的發(fā)展,中國的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從中亞傳入到中國,隨之形成與發(fā)展,于是在以龜茲為佛教中心出現(xiàn)了許多石窟,之后又沿著絲綢之路南北發(fā)展,各地又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當時開鑿石窟的目的不是為了坐禪,而是為了宣傳佛教教義,那時的人識字很少,在大多數(shù)人都不識字的情況下想普及活教是很困難的。于是佛教人士就通過繪畫、雕塑等形象的方法,讓老百姓慢慢進入佛教世界,佛教才在中國慢慢扎下根。我國著名名石窟有: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大足石刻及麥積山石窟等,其中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麥積山石窟為我國四大石窟。
馬培童畫石窟作品運用自己獨創(chuàng)的刻石皴法,把石窟佛造像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刻在宣紙上,將漢畫石刻刀法變成筆法,用“焦墨刻石皴”把石窟雕塑佛像刻到宣紙上。為了畫好石窟作品,馬培童走遍中國四大石窟,每天忙于寫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是最好之師,馬培童在石窟中尋找創(chuàng)作內(nèi)容和靈感,探索焦墨繪畫形成和繪畫語言的表現(xiàn)力,在內(nèi)容和形式尋找最佳契合點,通過寫生加深和理解石窟佛造像,對石刻規(guī)律做到心中了如指掌,這是對生活的累積和強化基本功的訓練最好的方法。
馬培童以枯筆渴墨創(chuàng)造佛像畫境,以富有金石弧形線條,描繪出佛像祥和的慧眼,微笑的嘴,頎長的壽耳和仁慈的面頰,所畫佛像明亮溫和,慈悲寧靜,禪意十足,富有人性,令人可敬可親.契合世人內(nèi)心對神性的向往和追求,常被藏家高價收藏,多地寺院也邀請馬培童畫佛造像。在龍門石窟寫生,馬培童創(chuàng)作了二米乘5米的大幅作品,被媒體嘆為奇葩即:“以繪畫喚醒靈魂。復蘇生命”。這是對佛教神話獨特的解讀:亦神亦人,亦真亦奇.充滿奇想,是對精神永生的禮贊,在奇妙中啟示真理,平淡中彰顯崇高,有別于蕓蕓眾家,這種獨特風格及個性的創(chuàng)新屬馬培童自己獨創(chuàng)。
在畫石窟作品,馬培童在寫生中對佛像進行歸納整理,取舍概括,再對畫面進行組織。通過寫生對佛像藝術形態(tài)再次加工,使作品更加完美,如馬培童所說的石窟圖案要分清脈絡,要概括疏密、姿態(tài),石刻圖案變化錯落,才能發(fā)揮最好的藝術形象,寫生是提煉最好的方法。馬培童通過寫生在佛像發(fā)現(xiàn)前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知識點,這是對藝術的創(chuàng)作,通過寫生了解古人是如何感受自然,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提煉概括。如何將自然形態(tài)加工成藝術形象,馬培童說要分析研究前人將自然形態(tài)轉(zhuǎn)化成藝術的過程和方法。通過寫生再來檢驗自己對筆墨語言的把握程度,這也是錘煉筆墨語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云崗石窟位于大同市,因高處名云岡故取名云崗石窟,創(chuàng)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tǒng)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稱為曇曜五窟。其開鑿時間前后持續(xù)了近70年(460年—524年),東西綿延一千米。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254個,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佛像17米,最小僅2厘米,是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石窟群。石窟雕刻的題材內(nèi)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一),潘瑋萱寫扵上海,2020、03、10,
未完待續(xù) 查看更多2020-03-16 15:03:40 26 0 1582 -
劉曉寧收藏日記 對話
漫畫家落子老師疫情期間為赴武漢醫(yī)療隊的醫(yī)護人員畫像。
身在疫區(qū)的落子老師,視頻為遠來的抗疫醫(yī)護人員視頻畫像??蓯鄣睦蠋煟蓄w善良的心。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王磊,2020.3.8 江赴武漢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王磊,2020.3.8日落子畫于武漢;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王然,2020.3.9日落子畫于漢口;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齊然,2020.3.9日落子畫于武漢;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張雪姣,2020.3.9日落子畫于武漢;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馬娜娜,2020.3.9日落子畫于漢口;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護士長--翁玲,2020.3.8日落子畫于漢口;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呼吸科醫(yī)生--鄭巖,2020.3.8日落子畫于漢口;
黑龍江赴武漢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孟凡瑩,2020.3.9日落子畫于漢口; 查看更多2020-03-16 14:44:28 78 0 4142 -
劉建國收藏日記 對話
劉詩洋,職業(yè)畫家,現(xiàn)居住長沙。1985年生于吉林長春,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擅長動物畫,兼畫人物肖像及風景,作品深受國內(nèi)外藏家青睞。
2020-03-13 10:51:25 5 0 1783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受武漢市抗疫之邀創(chuàng)作焦墨畫《天佑武漢》為武漢主題歌曲《天佑武漢》而創(chuàng)作;
新作焦墨畫《天佑武漢》,在武漢在全國大地上人和動物都生存在一個空間,要相互愛護,不要殺害。
上圖火鍋吃野味,人吃動 > 上圖火鍋吃野味,人吃動物,動物吃人。造成互害,中間段醫(yī)生鐘南山帶頭l上陣除疫情,用武漢戰(zhàn)疫幾個字表達武漢人民戰(zhàn)疫情,在下左甲骨文字巜逆行天使》在往下文字巜眾志成城》下面人和動物和平共處,主題畫面右邊是中國漢碑文字象形圖案,上為漢代漢鼎,下左角漢畫像石刻方法,漢印,甲骨文組成,朱沙紅色辟邪之用。有大海里的動物,有大地的動物,和人相楚。要和諧,愛護生命,相互保護。
202002鼠年疫情醫(yī)生抗疫在前線,武漢政府動員抗疫,打響疫情戰(zhàn)疫,保護生命。上天保佑,天佑武漢。最頂端,是沸騰的火鍋,一只蝙蝠骷髏頭,伸出鍋外。一條蛇圍著火鍋吐信。有幾個半人半鬼的魅影,圍著火鍋,吃野味。這一構(gòu)思,將破壞人與自然共同體的始作俑者,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荊楚大地野味市場的背后,充斥著人性的丑惡。
中下部分是由醫(yī)生、護士、鐘南山、佛像組成抗疫戰(zhàn)線。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zhàn)疫中,是國家防疫首席醫(yī)學家鐘南山上陣,沖鋒在前。還有深入一線的醫(yī)生、護士,還有武漢人民,每一個人,大家都團結(jié)到一起,寓意這個古老偉大的武漢人民具有大山一般強大的意志。也寓意全國各地奔武漢抗疫醫(yī)生戰(zhàn)士,齊聚武漢,眾志成城,面對疫情,穩(wěn)如大山的氣概。
馬培童畫作并記。 查看更多2020-03-10 15:14:33 42 0 2319 -
已認證
葉仲橋收藏日記 對話
省委政法系統(tǒng)領導、高級警官呂宏望先生多才多藝,去年秋的時候到我工作室參觀考察指導其間,為我留下墨寶留念,并且留下空白的地方叫我配畫上去,昨天下午畫了一套壺茶具配之,算是詩書畫的完美組合吧。
2020-03-02 17:50:43 21 1 2106 -
陳美君收藏日記 對話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2020-02-27 09:37:24 5 0 1424 -
陳美君收藏日記 對話
國畫:后赤壁賦---青綠山水系列
2020-02-27 08:43:58 6 0 1029 -
馬新榮收藏日記 對話
著名書法家章道能老師楷書欣賞。
楷書書法作品《香遠益清》;
楷書書法作品《厚德載物》;2020-02-26 12:18:17 5 0 4081 -
晨曦收藏日記 對話
追古小品~喜歡
2020-02-26 00:22:04 4 0 441 -
已認證2020-02-24 17:59:43 25 1 6099
-
2020-02-17 08:59:12 11 0 3431
-
無極收藏日記 對話
周海波油畫 午后勞作 50x40cm 布面油畫
作品歌頌辛勞的人們勞動中的美;2020-02-16 11:22:35 13 0 1119 -
董獻省收藏日記 對話
風水畫旭日東升:日為旭日,冉冉東升;山似元寶,綿厚靠山;水聚成潭,才不可量;草木連片,生機無限;歡迎大家欣賞指導。
2020-02-16 09:28:16 2 0 1676 -
已認證
葉仲橋收藏日記 對話
篆刻作品,中國書協(xié)理事、著名書法篆刻家、廣東省政協(xié)領導程揚先生為抗擊武漢病毒創(chuàng)作的篆刻作品,感謝程書記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懷厚愛!
2020-02-12 14:26:17 16 0 2337 -
已認證
陳宗林收藏日記 對話
大英縣書畫界抗擊疫情主題書畫創(chuàng)作網(wǎng)絡展
2020年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在武漢爆發(fā),并迅速漫延到全國,為防控疫情,舉國上下,同心協(xié)力,各行各業(yè),萬眾一心,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 眾一心,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感人事跡。
在此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重要時刻,為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響應縣委縣政府對我縣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鼓舞全社會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共同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由大英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牽頭,大英縣美術館、大英縣漢陶博物館負責組織,大英指月閣書畫院、大英書法家協(xié)會、大英美術家協(xié)會的書畫藝術家及愛好者們,為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傾心打造書畫作品,以網(wǎng)絡形式向廣大群眾展示。
此次書畫網(wǎng)絡展展出作品近百件(第一期展出書法作品三十余件)作品類型有書法、國畫、漫畫等,全面展現(xiàn)和記錄了在黨的領導下,各條戰(zhàn)線防控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跡。這些作品主題突出,寓意深刻,抒發(fā)了人們戰(zhàn)勝病毒的愿望和信心。
我們希望能用這些作品向奮戰(zhàn)在一線的醫(yī)務人員和夜以繼日為抗擊疫情拼搏的各行各業(yè)工作人員致敬,也希望這些作品能夠豐富廣大居家隔離市民們的文化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抗擊疫情提供精神食糧。
讓我們?nèi)f眾一心,眾志成城,早日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 查看更多2020-02-09 15:27:53 51 0 2775 -
2020-02-09 14:11:34 15 0 1306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大家好!我是香港畫院院長馬培童,在這里給大家拜年了,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香港畫院院長馬培童2020年上半年展訊。和拍賣
1、走進中國國家畫院;開幕時間:3月28日(周六 時間:3月28日(周六9:50);
展覽時間:3月25—30日;展覽地點:中國國家畫院;
2,4月1日一5曰香港大會堂展,4月1日上午10點開幕式。
3,參加新加坡景騰拍賣公司,2020年5月春拍書畫作品。
4,參加炎黃藝術館展,開幕時間:6月6日(周六9:50);
拍賣時間:6月6日(周六2:30);展覽地點:炎黃藝術館;
5參加中國美術館展,6月18日開幕式,地點:中國美術館。
2020年元月30日。 查看更多2020-01-30 17:44:50 43 0 2448 -
徐如茂收藏日記 對話
中午取畫店取畫框,無意發(fā)現(xiàn)前四年一次筆會作品,被藏家裝裱在店,感覺畫法有些新穎。
2020-01-23 19:40:01 4 0 1818 -
已認證
石廣生收藏日記 對話
我始終認為美術界經(jīng)常津津樂道的張大千拜見畢加索的那段故事很有水份。
見面肯定是見了,這種事在外國習以為常,見誰都沒有像我們國內(nèi)那樣難。尤其是領導和藝術家,都特別隨和。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們也沒覺得 自己和周圍的人們也沒覺得有什么了不起。但你看看照片上,畢加索漫不經(jīng)心不看鏡頭,而張大千卻得意洋洋,心懷預謀地望著鏡頭的猥瑣樣子,你就知道這個人人品值得掂量。至于文中提到畢加索說:“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我認為,這是不符合外國人的正常思維,倒是很像中國江湖上黑社會的思維。有什么敢不敢的?又不是比武打擂臺和決斗,或者爭奪地盤。每次看到這段故事,尤其看到張大千和畢加索的合影,我就感覺好像湯里掉了一只蒼蠅。畫得再好,品質(zhì)不高,畫也不可能是極品。 查看更多2020-01-15 11:09:04 36 0 1924 -
趙國毅收藏日記 對話
樸厚無華,追求大美----趙國毅人物畫之我見;
文/杜滋齡
去年,我在國家畫院人物高研班任教,國毅是我的一位學生。他孜孜以學,進步頗大,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借國毅出書的機會,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象。借國毅出書的機會,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舍小擇大,關注生活
國毅的國畫人物首先讓人感到有一種撲面而來的強烈時代氣息和生活美感。走近他的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鮮明的特色,那就是他對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的堅守。他很少畫小品,而一直面對宏大的社會人生主題,畫筆直接切入其中,把表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人”作為他藝術生命的審美核心取向。他追求的藝術目標是使人們通過藝術形象關照到自己的位置和處境,關照到自身的美好和丑陋,從而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訴求,尋找到前途和希望。林業(yè)工人、農(nóng)民工都是他重點描繪的對象,近年來他又選擇了社會上廣為關注的煤炭工人。他經(jīng)常深入到這些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體察他們的喜怒哀樂,積累了大量的速寫素材。最近他創(chuàng)作的《礦山兄弟》表現(xiàn)了一群患難與共的礦工兄弟,在下礦前互相檢查安全帽和礦燈的情景,充滿了生活氣息,展現(xiàn)出工友們互相關愛的人性美。同樣也是表現(xiàn)礦工生活的作品《休息室里的笑聲》,從另一個角度表現(xiàn)了每天都面臨著艱苦和危險考驗的礦工,在休息室有說有笑一片和諧的情景,體現(xiàn)出工人們熱愛生活、豁達樂觀的人生情懷。
國毅在表現(xiàn)上述所謂社會弱勢群體的時候,從來不側(cè)重其苦澀的描述,而是使讀者在看到勞動者艱辛的同時深受他們精神的感染和鼓舞,更加關注他們的命運和未來。這些作品大都參加過全國大型展覽,時有獲獎,畫面語意給社會傳達出一個積極向上的正面信息,產(chǎn)生良好影響。樸素、大氣,充滿生活美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了國毅人物畫作品的主要特色。
筆墨隨形,個性突顯
當代中國畫可謂是百花齊放,各領風騷,每位成熟的畫家都力求在傳統(tǒng)基礎上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體系。國毅也在這方面傾注了很大的努力,有所探索,有所感悟,有所突破。
他充分把握了寫實作品的寫意性,強化中國畫的特性,避免了“再現(xiàn)”或“照抄”生活的枯燥藝術模式,使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得以較好的結(jié)合,發(fā)揮了傳統(tǒng)的筆墨技巧在中國畫寫實作品中的作用。國毅受過系統(tǒng)的美術教育,他曾經(jīng)大量練習素描、速寫,在造型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他在國畫人物造型中是按照中國畫陰陽對比、有無相生,松緊節(jié)奏等規(guī)律,有選擇、有重點地對人物面部的細節(jié)進行刻畫,尤其是對人物的性格、神態(tài)刻畫方面力求入木三分。手部刻畫也是他藝術表現(xiàn)的重點,使手和面部的神情相互呼應,達到表達主題思想的最佳效果。國毅堅持認為筆墨不僅是表現(xiàn)手段,也是作品的內(nèi)容之一,這在他的近期作品《礦工系列》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畫家在寫實的前題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筆墨特性,強化筆墨秩序,把素描的形體結(jié)構(gòu)關系轉(zhuǎn)換成了筆墨結(jié)構(gòu)關系。畫面上的筆線中鋒側(cè)鋒并用,其粗細長短、干濕濃淡,墨塊的大與小、形狀的方與圓、走勢的開與合、呼與應,都成為他細心揣摹的對象,都加進主觀的設計和安排謀劃,并將其作為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經(jīng)營。
細讀國毅的畫、既有龔賢山水的靜謐與肅穆,又有石濤的窮其所變及黃賓虹的渾厚和蒼茫。他的線條概括多變,無疑得益于任伯年的技巧。但無論筆墨怎樣變化,且都在緊緊絲扣著人物畫的主題,都在幫助畫家闡述著現(xiàn)實生活的美——筆墨與現(xiàn)實生活的有機結(jié)合,形成了國毅畫作的又一個鮮明個性。
以素為美,返樸求真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樸實無華,追求大美,這也是國毅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國毅的畫作中很難看到小巧的雕琢和斑斕媚人的色彩,他選用簡約整體的構(gòu)圖和最樸素的色彩——墨色來表現(xiàn)大千世界,表現(xiàn)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表現(xiàn)畫家深沉的內(nèi)心“丘壑”。他恰到好處地把握人物造型的整體性和畫面結(jié)構(gòu)的整體性,一切瑣碎的細節(jié)他都盡量將其納入整體思考的范疇。整中求精,求大,求樸,使他的作品在讀者面前往往產(chǎn)生大山一樣的感覺,沉甸而厚重,強化了藝術的感染力。
在表達物象的過程中,他盡力減少色彩因素,強化筆墨與形體的有機結(jié)合,強化筆墨的言語效果,使樸素的畫面用墨色的無窮變化演繹出豐富充實的主題內(nèi)容。如入選全國中國畫第二屆大展的《待業(yè)者》,畫面基本是墨色構(gòu)成的,只有人物面部少許設了些淡赭,但給人的感覺仍然有飽滿的色彩,有濃郁的生活味,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求樸厚求素雅,還體現(xiàn)在他對畫面處理時極力做到簡約而不設復雜背景的處理上。如他近期畫的礦工系列中的《礦山風景》及抗聯(lián)系列中的《抗聯(lián)之歌》都是這方面典型的例子?!兜V山風景》沒有任何背景,只畫了三個頂天立地的礦工,如同大山一樣屹立在讀者面前,畫面樸素無華,干凈利落。由于三個人物的動態(tài)和神情已經(jīng)構(gòu)成了礦山風景,充分表達了主題,再用其他渲染和點綴都顯得是畫蛇添足了?!犊孤?lián)之歌》是一幅在全國第三屆“菜鄉(xiāng)情”大展中獲得優(yōu)秀獎的作品,它表現(xiàn)的是行進在風雪中的抗聯(lián)戰(zhàn)士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畫面的抗聯(lián)戰(zhàn)士成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間或有幾株樹木,而天空和地面什么也沒畫,留有大面積的空白,樸素而大方,戰(zhàn)士們奔襲在林海雪原的情景描繪,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以上我們對國毅的畫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了解,當然人到中年的國毅在未來的征途中還有許多的路要走,相信他一定會不斷地去攀登,不斷地取得新的成功。
國毅為人憨實,尊師重教,平易謙虛,好學如癡。他對國畫藝術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實者慧,學不輟”,如此持之以恒,他在國畫藝術上當有大成,讓我們共同期待著。 查看更多2020-01-15 10:28:46 21 0 2358